郭林之友 郭林氣功
 
 
 
功法演示

經絡穴位知識

抗癌拼搏事跡
 
 
 
 

最新資訊

台大醫院教授論-郭林氣功與癌症

走出國門 走向世界 郭林氣功在歐洲

郭林新氣功的科學機理 -周廣慶

郭林新氣功在德國大放光彩

星島 求職廣場"療法多合一"訪問

醫學界驚天隱瞞-癌症不是病?

港大中醫藥學院 招募乳腺癌患者參與康復研究

爲什麽向頑疾患者强烈推薦郭林新氣功

治癌非得“傾家蕩産”嗎?

癌症重病並非是可怕的敵人

 

抗癌歌

食療寶典之抗癌有方食譜

 

 
 

美國“向癌宣戰四十年”宣告失敗,腫瘤患者路在何方?

中醫腫瘤專家 張明


前言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醫學研究水平最高的國家,在癌症的研究方面也同樣如此,世界各國無不向其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中國也不例外,最近,美國權威的《科學》雜志發表了《向癌宣戰四十年,抗癌之路仍漫漫》的文章,對美國近四十年來的癌症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回顧,結果很令人失望,本文對《科學》雜志的這篇文章作一簡短的述評,或許對我們今後的研究能够有所啓發。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症研究40年。

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症法》以來,胰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

1971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症法》,擴大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規模、職責和範圍,創立國家癌症研究計劃,目標是通過大規模增加研究經費,消除癌症帶來的死亡,吹響了美國向癌症宣戰的號角。2011年3月,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向癌症進軍40年特刊,慶祝《國家癌症法》頒布40周年。

1937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批准《國家癌症研究所法》,國家癌症研究所正式成立,隸屬國立衛生研究院(NIH)。1971年頒布的《國家癌症法》,賦予了國家癌症研究所更多的獨立權,極大地促進了癌症研究。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經費在一夜之間上升了23%,達到2.33億美元,之後一再攀升,2010年的經費達到50億美元。從1971年開始,國家癌症研究所在科學、治療和預防上共花費約900億美元。

經過40年的戰鬥,成效如何?從1990年開始,美國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開始下降,但今天,癌症仍然是美國和世界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多種癌症仍不可治愈,癌症研究已成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事業,人類抗癌之路依然漫長、艱巨。

向癌症開戰
1971年12月,在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症法》時,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思考和攻克一些棘手難題。在1971年發表于《科學》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提出:染色體數量的异常如何導致腫瘤細胞的增加?組織特异性標記物能用于確定來源于上皮和間充質的實體瘤嗎?能否調控免疫系統,讓它將腫瘤細胞識別爲外來入侵者而將之從身體內根除?病毒在人類癌症中發生作用了嗎?有人質疑:40年後,癌症研究人員仍然還在設法解决同樣的問題,癌症研究好像沒有什麽進展。《科學》的文章認爲這有一部分是事實,但重要的是,自從尼克松第一次“向癌症宣戰”時,癌症戰役已經改變了治療方法、挽救了生命。文章列舉了40年來的重要事件:

1,1978年,美國開始了第一個癌症生物學治療方法——α干擾素的臨床試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預防乳腺癌的復發;

2,1980年,羅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離出人類T細胞嗜淋巴細胞病毒1型,這是一種引發癌症的病毒;

3,1983年,研究人員創建出幾種聯合免疫缺陷小鼠,作爲癌症研究的模式動物;

4,1985年,對乳腺癌患者的隨機臨床對比實驗顯示,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加上放射性治療,其效果與乳房切除手術一樣;

5,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羅德•瓦爾默斯和邁克爾•畢曉普,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第一個原癌基因;

6,1992年,FDA批准紫杉樹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療;

7,1996年,美國癌症協會和其他報告指出,美國癌症死亡率第一次呈現實質性下降,從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

8,1998年,FDA批准單克隆抗體藥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療過度生産HER2的轉移性乳腺腫瘤;

9,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對《紐約時報》說,阻斷腫瘤血管的生長能“在兩年內治愈癌症”;

10,2005年,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啓動癌症基因圖譜計劃;

11,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發生率下降,主要歸功于更好的掃描技術和荷爾蒙替代治療法的减少;

12,2010年,國家肺癌掃描試驗發現,螺旋CT篩查能降低癌症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FDA批准Provenge用于轉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療等。

儘管如此,癌症在今天仍然是威脅人類的主要疾病,從1971年到現在,美國癌症死亡率的降低量幷不令人滿意,許多類型的癌症如前列腺癌等仍不可治愈。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世界癌症報告》中指出,到2010年,癌症有望超過心臟疾病成爲導致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主要疾病。

爲什麽癌症治療如此令人沮喪?《科學》雜志總編輯布魯斯•阿爾伯茨在爲本期《科學》撰寫的社論中指出,絕大多數癌症在被探測出來的同時,長大的腫瘤已經包含了上億個癌細胞。通過許多年變异和自然選擇,癌細胞學會了多變,能够逃離保護人類身體安全的許多失敗保護機制。比如,凶猛的癌細胞規避了人體精緻複雜的生長控制系統,打破了消滅异常細胞的細胞自殺機制,進化出對免疫系統監視的抵抗力。

阿爾伯茨說:“我們如何能發現一種藥物,在有效殺死患者體內的特定腫瘤時不會傷及維持生命的正常細胞?考慮到我們研究和操控細胞能力的提高,新方法的出現是可能的。“
激烈的戰鬥1995年,巴拉克•奧巴馬的母親死于卵巢癌。

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參議員奧巴馬和喬•拜登發表癌症抗擊計劃:未來5年中將聯邦政府用于癌症的基金增加一倍;同時與國會合作,增加FDA的經費。2009年,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爲NIH撥款1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用于美國的癌症研究,他發誓在未來兩年中增加癌症研究的聯邦基金,作爲“在我們的時代尋找到癌症治療方法”的動力之一。

在2009年7月出版的美國《時尚芭莎》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奧巴馬回憶了母親與癌症抗擊的經歷,他强調政府已增加癌症研究的經費,他說:“現在是我們承諾向癌症發起戰鬥的時候,這場戰鬥的猛烈程度正如癌症襲擊我們的程度。”2009年9月30日,他宣布:將50億美元醫學研究開支計劃中的10億美元指定用于癌症基因起因和靶向癌症治療的研究。

新方法有望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認識癌症的基因因子,提高癌症早期探測能力,發展出全新的早期診斷、治療、預防措施。然而,癌症的威脅仍然巨大,人類與它的戰鬥仍然激烈。

“癌症是一種導致可怕死亡人數的疾病,對科學家們來說,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阿爾伯茨在社論中說,“我們都曾知道某人罹患癌症,人們總是希望研究科學家集中精力立即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但是,要研製出更强有力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述評
美國癌症研究近四十年來無明顯進展
這篇文章列舉了近四十年來美國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重要進展共12項,其中與臨床有關的7項,分別是:1,4,6,8,9,11,12,首先看第一項,干擾素治療癌症早已被證明無效,儘管目前有的醫院仍在使用,紫杉酚和靶向治療較傳統化療能延長生命幾個月,由于尋找靶點需進行基因檢測,靶點命中率低等因素導致有效率不高,大約在20%左右,所以不能從整體上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因此,療效雖有提高,但提高不大,乳腺癌和肺癌的死亡率有所降低是由于檢測技術的提高,使早期診斷率提高,屬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它癌症也是如此,與治療方面的進展無關,這與美國許多專家的觀點一致,美國目前癌症的五年存活率高達70%以上,是我國的三倍,不是由于它們的治療技術有多先進,而是他們早期發現的多,如果我國癌症患者也能够早期發現的話存活率同樣也會很高,第十項是美國專家在1998年曾預言如果采用阻斷腫瘤血管生長(介入治療)在二年內可以治愈癌症,如今,十三年已經過去,我們看到的是介入療法已經普遍應用,但癌症不但沒有治愈,而死亡率却居高不下,預言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看來外國專家的話不能完全相信,綜上所述,近四十年來美國在癌症研究方面的進展主要的是早期診斷率的提高導致癌症的存活率上升,治療方面進展不大,文章作者不得不承認癌症仍然是美國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多種癌症仍不可治愈,從1971年到現在,美國癌症死亡率的降低仍不能令人滿意,爲什麽近四十年來在醫療水平最高的美國癌症治療却不能有大的進展?這是因爲西醫在癌症的研究方面犯了一個方向性的錯誤,這就是西醫主要是從細胞和基因的角度對癌症進行研究,試圖改變或殺滅癌細胞和它的基因,進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但癌症的産生不僅僅是細胞的癌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是全身整個系統發生了變化,不考慮整體和全身,而單純治療癌細胞和基因,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不可能治好癌症的,即使有效也只能是暫時緩解,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老路走下去,即使再過100年療效也不會提高,目前,美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大約在50萬左右,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母親1995年也死于卵巢癌,年僅53歲,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癌症的治療方面不能盲目迷信西醫,中醫治療癌症與西醫正好相反,是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治療,除抗癌外,同時還對全身的狀况進行調理,這就是爲什麽中醫療效要優于西醫的主要原因,國內外許多專家預言將來攻克癌症的是中醫而不是西醫,我贊同這個觀點,因此,癌症的治療中西醫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資料來源: http://blog.39.net/zmiii/a_8028276.html

 

 

 

Fast web site Counters
Web Counter
主頁 | 關於我們 | 康復資訊 | 郭林氣功介紹 | 課程 | 資訊架 | 聯絡我們